7月3日至4日,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“三下乡”实践团队走进龙南市关西围屋,开展客家建筑文化研学、民俗民风及非遗技艺实践、围屋内的红色课堂等活动,让传统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教育在实践中深度融合。
解码客家建筑智慧 触摸历史文化肌理
关西围屋作为客家围屋建筑的典范之作,实践团队在讲解员引导下,细致参观围屋的"九井十八厅"建筑格局,了解其防御体系、家族聚居功能及风水文化内涵,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客家人"耕读传家"的生存智慧与审美追求。实践团队员们纷纷感叹"围屋就是当地客家人的立体史书",启示着我们如何在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中寻找平衡。
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 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
实践团队先后参与织锦、竹编制两项省级非遗项目实践。织锦传承人演示了"挑经显纬"的传统技艺,实践团队员们亲手操作木质织机,在经纬交织中感受客家服饰纹样的吉祥寓意;竹编制现场,老匠人传授"选料、剖篾、刮青、编织等工序,实践团队员们尝试编结提篮、箩筐、背篓、等生活用品,体悟"变竹为器"的匠人精神。"非遗技艺不仅是手艺,更是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,我们有责任做好传承者。"
围屋内的红色课堂 革命精神浸润心田
思政部杨老师以《围屋墙缝里的初心》为题,在围屋开展行走的思政课。她结合史料与实物,讲述了关西围屋设立临时指挥部,当地群众冒死保护红军伤员、筹集粮草的感人事迹。"当年的子弹痕迹至今仍留在围屋墙体上,这是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。" 杨老师的讲解让实践团队员们身临其境,深刻理解了"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支持"的道理。
此次"三下乡"实践,不仅是一次行走的思政课,更是一场精神的寻根之旅。通过"建筑探秘+非遗体验+红色研学"的立体学习模式,让青年大学生们在行走中认知传统文化,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。
作者:文/谢传豪 图/谢传豪 来源:经济管理系
(通讯员:谢传豪 学生记者:董依萍)
一审一校:谢传豪
二审二校:钟娟芳
三审三校:李 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