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管理系专业特色、实施过程和效果说明
一、专业特色
我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及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,严格按照教育部编制的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》的要求,坚持应用型导向,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,以服务于学生就业为宗旨,通过多年的改革探索,尤其是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之后,形成了“竞赛+考证+实践”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特色,并表现为: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强、良性竞赛氛围浓、创新实干精神足、就业创业能力优。
二、实施过程
“竞赛+考证+实践”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的建设,以过程管理为抓手,从完善培养方案、参与专业竞赛、鼓励学生考证、组织暑期实践、推进创新创业等多个维度,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应用能力,具体为:
一是应用导向,完善人才的培养方案。
以应用型为导向,依据专业标准,并结合社会的需求变化及我院的教育教学实践反馈情况,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持续性的改进。如:2014年之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职业技能课程、暑期实践等课程,在降低毕业学分要求的同时,反而提高了专业应用能力模块的学分,并在多个模块中渗透创业教育课程。
二是以赛促学,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。
2014下半年,专业教研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之际,提出了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,并组建了以“教研室+专业教师+班主任”为团队的专业竞赛指导小组,随即广泛动员学生参与专业竞赛,形成了浓厚的专业竞赛氛围。2015年,学生全面参与各类专业竞赛。
三是积极“考证”,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。
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,2014年之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考证课程,要求:在4、5学期每学期至少任选1门,每门1学分、18学时。考证课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集中辅导相结合的形式,考核时需提供相关证书或成绩单,每年考核的具体标准由教研室依据各证书通过的总体情况而确定。
四是暑期实践,指引学生的职业规划。
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,我系依据自身的学科特点,自2015年起与用人单位一起有组织地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在暑期实践组织过程中,除动员、指导、总结等活动外,为更好地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,还组织编写了《身边榜样——经管暑期社会实践掠影》实践报告集。
五是创新创业,顺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。
为响应国家的号召,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,我系围绕创新创业这一主题,从多个维度建构了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,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,建设了众创空间,具体为:创业导师:校内与校外结合,创业学习:SYB课程与体验习得结合,创业技能:模拟竞赛与实战演练结合,创业实践:注册运营与代理合作结合,创业研究:教师课题申报与学生训练计划申请结合等。
三、实施效果
“竞赛+考证+实践”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的建设,经过多年的实施,现已取得初步的成效,体现为:
一是自学意识增强,学习能力提升。
通过降低毕业学分要求,同时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模块学分、实践学分,并多维度渗透创业教育课程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,从实施情况看,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及自主学习能力,增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氛围。
二是竞争意识增强,应用能力提升。
在以赛促学理念的指引下,近3年来,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竞赛,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。有部分比赛成绩不仅在江西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,甚至跻身江西省本科组的前列,如,“大智慧杯”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等。
三是考证意识增强,职业技能提升。
自2014年开设考证课程来,学生的考证热情明显增强,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人数也显著增多。如,国贸141班全班27人,考证参与率为100%,累计考证人次87,获取证书63人次,平均2.3人次,其中,潘秀丽、彭嘉慧两名同学各获取5本相关职业资格证书。从反馈情况看,该举措有利于他们顺利入职。近四年,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率分别为88.89%、90.2%、98%、98%。
四是规划意识增强,实践能力提升。
从近3年暑期实践活动看,达到了:校企合作、学用结合、反思学习、实践成才的活动宗旨。该举措较好地增强了学生暑期实践的计划性、目的性,既提升了学生参与暑期实践的广度与效度,也提升了校企合作培养的力度,暑期实践已成为提升学生自身职业素养重要平台。
五是创新意识增强,创业素养提升。
近年来,参与SYB项目的学生逐渐增多,学生的创业意识、知识、技能都得到较大的提高,学生也屡次在各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,并成功立项国家级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”2项,且有多名在校学生注册公司进行创业实践,如,谢忠珍、周海燕等。